總統(英語:President),日本及朝鮮半島稱為「大統領」(日語:大統領/だいとうりょう Daitōryō;韓語:대통령/大統領 Daetongnyeong),是共和制國家的元首稱呼。
由來[]
總統的英文譯稱「President」,在英文中是指領導者或領導人[1],在羅馬帝國時期為副執政官或行省總督的職位,並非執政官。不過「President」不一定是政治領袖,某些機構或團體的主席或負責人,公司的總裁和大學的校長也能使用這稱謂。
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上,爭議的焦點之一就是如何選舉總統。不過當時還沒有提出「總統」(President)的說法,會議初期提出的維吉尼亞方案和紐澤西方案以及後來的討論和各項決議中,都只是使用了「行政官」(Executive)的一般措辭,直到最後由莫里斯起草憲法文稿時,才採用President的頭銜來稱呼新政府的首長。[2] 當時行政官的選舉方式,在制憲會議上主要有四種方案:由國會選舉,由各州州長選舉,由全國人民直選,由選舉團選舉。
日文由來[]
日語中這個稱呼首次出現在日本江戶時代,含意為「偉大な統領」(偉大的統領者)。後來通過《神奈川條約》(日語:神奈川條約,英語:Kanagawa Treaty)(正式名稱:《日美和親條約》日米和親條約/ にちべいわしんじょうやく)及《美日修好通商條約》(日米修好通商條約/にちべいしゅうこうつうしょうじょうやく)的簽訂逐漸固定下來。現今日本及朝鮮半島皆以「大統領」稱呼現代共和國國家元首,唯獨漢字文化圈國家(中華民國)才會用「總統」(総統/そうとう)或「大総統」。事實上日本語「総統」語義為「全體をすべくくること」(一個整體群眾的代表/領導者),一般使用到這個字詞時大多會用來指稱「獨裁者」或「極權者」等獨裁體制領導人,如希特勒、墨索里尼等(詳見外部連結)。譬如手塚治虫知名作品《三個阿道夫》的台灣東販版翻譯中就將希特勒稱作「総統」。
中文舊稱與由來[]
「總統」一詞其實並非外來語,其雛形自古早已源於漢語稱呼。而西方諸語言的「President」來自拉丁語,權責上僅僅是指一個政治實體的頭面人物,主持着公共事務。在帝王時代,中國人從自己的統治模式以己度人,認為共和國的「President」就像中國的皇帝一樣,對江山社稷是「總而統治之」,故稱為「總統」。
總統最早的辭源來自於清朝舊官制設置的「八旗內務府三旗護軍營掌印總統大臣」。職責為:「掌圓明園翊衛政令。至於用兵之時,授以總統名義,使指揮各軍」,因此舊稱統兵的首領為總統。更為常見的諸如—張國梁的本官為提督,而在丹陽被太平軍擊斃時的全銜為「幫辦軍務、總統諸軍、提督」,當時簡稱為「張總統」。
清末英語President傳入中國後曾出現過的翻譯,有音譯為「伯理璽天德」、「柏理璽天德」、「普利璽天德」的,也有意譯為「大統領」的。
其他由來:
- 聚統理。漢書˙卷十九˙百官公卿表: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 舊稱統兵的首領為總統。
- 民主國家的元首。我國國家元首,依憲法規定,稱為總統。由全國人民直接選舉,任期四年,對外代表中華民國,亦為全國陸海空三軍統帥。
體制沿革;
- 民國建國及北洋政府時期,依西方國家實行責任內閣制,以大總統為國家元首。
- 此後政府體制下皆冠以「大」字以區別或彰顯之;如臨時大總統、非常大總統。
- 1931年制訂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僅設國民政府主席。
- 1936年制訂的五五憲草中,始稱「總統」,不再冠以「大」字並沿用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領導人在英語中也使用「president」一詞,毛澤東時期之「chairman」現在已不使用。
作品相關[]
- 另外曾出現的有:
現實世界總統與哆啦A夢相關[]
台灣前任「民進黨」籍「總統」蔡英文女士曾在2016年「大選」期間被比喻成大雄媽媽,而其對手國民黨籍的洪秀柱則被比喻為小夫媽媽,有人製作圖片將兩人圖片加上黨徽,讓網友們笑翻直說傳神![6]
不過後來國民黨因為「換柱事件」改提名黨主席朱立倫先生參選總統,最終由「民進黨」的蔡英文女士贏得大選。
參考資料[]
導航[]
本篇文章有部分內容取自中文維基百科的總統條目,該內容的作者們,可參見其頁面歷史。維基百科與本站的文字同樣採用創作共同-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3.0。詳細的引用時間版本可參見本頁的討論頁和編輯歷史 |